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选择与安排》教学设计2

选择与安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3、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选择与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学生自读,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词句的指导
运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解题,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过程:
一、陈述
文章的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有不少人觉得这件事非常困难,历事不少,无从下笔是很多同学都面临过的难题。其中的缘由不外乎不会从自己的经历见闻中选出有用的材料,不会驱遣所学的语言组成有说服力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生动形象地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只要我们认真揣摩此文,以后作文就不用抓耳挠腮,无所适从了。
二、介绍朱光潜先生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曾留学英法等国,攻读过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哲学、心理学和西方艺术史等,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作有黑格尔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等。
《选择与安排》写于1943年,后收入1946年出版的专集《谈文学》。
三、学生自读课文
第一遍细读,划分出文中的生字词;第二遍速读,概括总结每段的段义,划分出全文的结构层次。
1、字词
菡(  )萏(  )   疲癃(   ) 
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不乱。     比譬(  ):比方。
乌合之众:指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乌合:象乌鸦一样聚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象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望风披靡(  ):形容军队丧失战斗意志,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溃败了。靡:顺风倒下。
切(  )中要害:正好击中弊病。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鞭辟入里    烘染     因缘   赘疣(  )(  )
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不过分。
臃肿繁芜:过度肥胖,转动不灵。多而乱。     悭(  )吝:吝啬
麻木不仁: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的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缜密:周密,细致。     整一    附丽
醒豁:意思表达得很明显。如:道理说得醒豁。
渲(  )染:比喻夸大的形容。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画龙点睛: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相信,偏教他画上,刚点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了。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试从文中找出以上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细细揣摩其作用。
四、文章结构层次
逐段列出大意
一  总 1、论说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能给材料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二 总 2、论说选择与安排的作用。 
三 分 选择 3、说明选择就必有排弃,列举了“不知选择”的通病及原因(不因割舍) 
4、具体举例论说如何选择。 
分 安排 5、论述好的文章要有好的布局。(安排) 
6、论述想懂得布局的诀窍就须分析完美的作品。 
7、完美作品在结构上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 
8、完美作品在结构上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四 总 9、说明本文只谈了基本原理,变化运用要靠各人的巧思妙想。 

五、小结
结构安排的特色:步步深入,层层剥笋
论述方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先总后分最后予以总结,这样有助于读者消化和接受文中的观点。
例如作者以戏剧、小说为例说明选择的道理时,分三个层次逐步缩小论述的范围,给人层层深入之感。先提出“在这无穷的人事关系中割出一个片断来”,再从这划定的小范围来说明“一部小说或戏剧须取一个主要角色或主要故事做中心”,最后从一个角色或一个故事的细节来说,要求它有典型性。
这符合读者在理解问题时的思路。
六、作业: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1、文章问题要点。
2、引用、列举的文史资料分别证明的观点
3、文中运用的比喻所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重温文章安排的特色。
二、各段中的问题要点
1、第一段中的观点是什么?文中运用了什么比喻句?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开门见山,第一句就摆出论点。
文中运用的比喻句:“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意在强调“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
2、本段引用列举的材料是什么?有何用意?
明确:引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列举:守财奴的形象
意在说明:异曲同工,各有妙处,故我们不能说后者对于前者是重复和抄袭。
3、第二段引用的材料是什么?运用的比喻?其用意、喻义是什么?
明确:引用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的“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意在说明“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明确了选择与安排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
以“用兵”为喻作文,用兵不在多,而在精,比喻文章选用的每一个意思或字句都必须是精锐。
用“摆阵势”为喻,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要将选出的精锐(材料)按部就班,每一段都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从而形象地论述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作用。
4、第三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引用英国作家史蒂芬生的“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说明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的理由,指出“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
引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说明如何选择。
比喻:用兵作喻,用“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来比喻写文章要进行选择,要有轻重之分。
类比: 拿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跟写文章进行类比 说明如何进行选择的道理 
比喻: 拿“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作喻 

5、第四段列举了哪些故事,说明了哪些道理?
明确:列举了“劫生辰纲”“哈姆雷特”“严监生”“妙玉”等故事,说明如何选择的道理。
6、第五段中运用了哪些引用、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先引兵家的“常山蛇阵”,再引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关于戏剧结构的论述,点明两者相通之处,说明“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尾有路段,第二……贯穿于全体……”说明好的布局可以使文章获得生命。
用兵家的阵形来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好的文章如同好的阵形,应该讲究布局。
7、第七段中的比喻、列举
明确:比喻:“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说明文章上文的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文章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否则文章就会不通。
作者列举 章学诚在韩愈《送孟东野序》里挑选出的一个例子佐证了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
8、第八段中的比喻
明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如照像投影的焦点”,说明主旨为重,其他为轻的观点。
陈述:综上,全文运用引用、比喻之处灿若繁星,无处不在,化枯燥的理论论述为生动有趣的论说,步步深入,层层推进,逻辑性强,易于读者消化和接受。
三、写作特点
1、类比推理,作文、用兵相对照。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导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方法。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
2、语言准确、生动
准确性首先表现在作者选用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时,非常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现象。
如: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
由“大致相同”到“不同”构成转折关系,由此带来了作家“独到的艺术手腕”,因此也就有了“特殊的艺术成就”,里面使用了准确的概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推出的结论也顺理成章。
其次,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对某些判断加的一些必要的限定。
如:“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这里,“往往”就在事情出现的频率上作了限定。     “尤其”就在诸种情况中特别指向一种。这些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使意思表达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大量引用文史资料和运用比喻等方法上,这使作者的行文形象生动,富于变化。
四、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课文中语言准确性和和生动性的特色,对文中运用的大量引用、比喻所包含的道理要搞清搞透,对作者对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艺术也要细细揣摩。
五、作业
课后练习第三题:
1、两个“最”字,表达了重要和艰苦的程度,在“搜寻材料”和“选择与安排材料”两者中,强调了后者的重要和艰苦的程度。
2、“大致”,修饰“相同”,说明这种相同不完全吻合,有一定差别。
“独到”,对“艺术手腕”作了修饰,表示因选择与安排的不同,形成了作家特有的艺术手段。
“特殊”,对“艺术成就”作了修饰,表示因选择与安排的不同,作家可以取得与众不同的艺术成就。
3、“往往”,修饰“觉得”,表示经常会这样认为。
“尤其”,修饰“费过苦心得来的”,表示特别是在此种情况下。
4、“最好”,对“分析材料”作限制,说明在各种材料中,没有比这种更好的了。
“通常”,作修饰语,表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如此。
课后练习第四题:
第2段:用“用兵”来比喻作文,用兵不在多,而在精,比喻文章选用的每一个意思或字句都必须是精锐。用摆阵势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要将选出的精锐(材料)按部就班,每一段都 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第3段:再次用“用兵”作喻,用“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来比喻写文章要进行选择,要有轻重之分。
第5段:第三次用“用兵”作喻,用兵家的阵形来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好的文章如同好的阵形,应该讲究布局。
这些比喻的好处是,能将抽象深奥的道理寓含在形象的论述之中,使读者易于理解道理,行文也显得生动活泼,耐人寻味。
课后练习第五题:
1、“就普遍情形说”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作者所说的这种情形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还存在着特殊的情况。如果删去,就排除了特殊的情况,不符合客观实际了。
2、“醒豁”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
“醒豁”在这里的意思是:意思表达得清楚。
3、“画龙点睛”的比喻说明什么道理?
比喻在文章最关键的地方使用精辟的语言点明主旨。
4、文中说“轻重倒置在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是毛病”,又说“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吗?为什么?
并不矛盾,因为前一句话是指一般情形,后一句话是指特殊情形。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选择与安排》ppt课件2
  《选择与安排》ppt课件1
  《选择与安排》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